副研究员

余卓渊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0  |  【打印】 【关闭

  

 (个人网页) 

 

 

 

姓名:余卓渊 

民族:汉

参加工作:1996年

政治面貌:党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所在研究室:地图学研究室

学位:博士

专业职务:副研究员

行政职务:地图学研究室副主任

 

 

                                                     学历与工作经历一览表 

1992 - 1996 

山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学士) 

2001 - 2005 

中科院地理所地图学与GIS专业(硕士) 

2005 - 2008 

中科院地理所地图学与GIS专业(博士) 

1996 - 2004 

中科院地理所实习研究员 

2004 - 2009 

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员 

2009 

中科院地理所,地图学研究室副主任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科学问题 

 

1)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三项:

  地图可视化理论及系统设计研究

  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空间信息应用系统设计与技术研发

  地图可视化理论及系统设计研究,包括如何通过地图的可视化设计精确和直观地表达空间规律、动态演化及相互关系;研究地图可视化要素,如符号、色彩、文字、结构、版式、内容等的表现和组织模式;研究在地图传输理论中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获取、认知、视觉负载等的地图可视化机制;研究在地图可视化理论下的系统框架设计和流程。

  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包括建立用户模型和地图模版,通过规则和推理,提高地图系统的智能化、个性化程度和地图的自组织能力。解决如何设计个性化的地图表达和用户界面;如何适应不同的硬件设备、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用户习惯;如何才能提供给用户需要的空间数据,过滤掉不需要的信息;如何预测用户的行为,提供给用户方便的动态向导等。

  空间信息应用系统设计与技术研发,主要包括面向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旅游等行业应用的电子地图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开发面向对象的电子地图系统平台。

    

2) 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方面的创新

  以用户为核心的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理论

  基于“模板”的地图可视化技术

  动态专题制图的向导技术和数据后绑定技术

  地图分块快速显示技术

  面向行业应用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插件技术

 

3) 主要研究成果及水平,成果的应用及影响

  2005年以来,在地图可视化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共发表论文13篇,EI收录5篇;共参与撰写专著与编著3部;共参与标准制定4项,其中有两项即将纳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业务中,该标准的试点和推广将使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首次使用空间信息管理技术来提高人口统计的空间精确性。

在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方面共出版地图集3部,完成10项国家技术专利的申请,完成12项地图软件著作权登记,并获得省部级奖2项。

 

4) 发展方向

  基于地图可视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间规律、空间格局、动态演化过程等的自动化提取和可视化方法,特别是面向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管理、旅游等行业应用中的地图可视化理论、方法和技术。

在现有地图可视化系统平台上,研究智能型、具有自适应性的地图可视化和自适应数据管理等的关键技术,建立一套核心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