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蔡红艳、杨小唤、徐新良等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 Remote senisng上发表植被变化人文因素分析方面的SCI论文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15  |  【打印】 【关闭

  
 文章1:Cai Hongyan, Yang Xiaohuan, Xu Xinliang*. Human-induced grassland degradation/restoration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83:112-119.(IF=2.58)

 

        人类通过土地利用、碳排放等方式深刻影响生态系统、土地结构及气候变化。理解人文因素与植被变化的交互作用,可以降低在气候、生态过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模型的不确定性,也可以为区域土地、生态可持续性提供政策支持。

 

        生态工程是帮助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及人类干扰影响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准确、客观的评价生态工程效果将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为研究区,目的在于探究在哪里,多大程度上,生态工程影响草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工程实施以前(1998-2004年),人类干扰导致的草地退化特征明显。然而,在生态工程实施之后(2005-2012年),草地恢复特征明显,超过60%的生态工程实施区草地有显著改善的趋势。从空间格局来看,生态工程引起的草地修复大多位于西北部地区,如玛多、同德和兴海县。对于东部地区,早期人类干扰引起的草地退化已普遍得到缓解,但没有明显好转。结果显示,三江源中部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缓解了草地退化的态势,甚至在某些地区草地状况得到明显好转。研究结果也表明基于NDVI残差趋势法是有效评估高原地区生态工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文章2: Cai Hongyan, Yang Xiaohuan*, Xiao Linlin, Wang Kejing. Is forest restoration in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promoted mainly by climate change or human- induced factors?Remote Sensing, 2014, 6: 9895-9910.(IF=3.18)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口的巨大压力,已经形成人口增长-生境退化-贫困的恶性循环。自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政策,南方喀斯特地区是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随着工程的实施,大量农村劳动力析出并流向大城市寻求更高收入。在气候变化、生态工程及人口流动多重因素影响下,该地区植被变化如何?人为因素(生态工程、人口流出)在植被变化过程起到何种作用?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2000-2010年该地区森林的变化,并探讨生态还林工程及人口流出与森林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近10年来,贵州省森林总体呈现变绿(NDVI增加)趋势,大约89%的森林NDVI呈增加趋势,且超过40%为显著增加,喀斯特地区森林变绿趋势更明显。同时,基于气象站点的数据分析,该区气候主要呈现暖干化,尽管气候变化可以部分解释该地区的森林恢复,但生态还林及造林工程、人口流出对该地区的森林恢复起到尤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工程一方面增加了森林面积,同时,该地区的造林主要集中在森林的核心区,造林工程的实施可以增加森林的连续性,有益于森林的生长。 近10年,贵州省流出人口与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较为一致,且数量上显著相关。人口的流出增加了家庭收入,可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进而减少毁林开荒及增加耕地撂荒的行为,同时,降低了对薪材的需求而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这些方面均可促进贵州省的森林恢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