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09-04-23  |  【打印】 【关闭

  
我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近年在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7项研究任务的支持下,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开展经济与自然跨学科对接研究,在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型农村经济发展三位一体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黄土高原中部土地利用变化基本上是以土地扩垦进而导致天然森林、森林灌丛草原的消失和天然次生林的缩减为主要特征,其过程可大致以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和20世纪80年代末为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具有滞后性。
    (2)地形坡度对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坡度越大,作物的产量越低;产生径流和泥沙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高程变化对产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不大;地形坡向对产生径流和泥沙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基本特点是南向大于北向。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3)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在地域分布上明显存在一主、一次两个重点区:主重点区位于陕北榆林和延安两市交界及以北地区,所涉及的县、市、区多,退耕规模大,相应的政策性补贴资金需求额度较高;次重点区位于六盘山及临近六盘山的陇东和宁南地区,涉及的县、市、区相对较少,面积也较小。
    (4)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生计影响农户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人均退耕坡地0.205hm2,退耕指数达79.21%;2003年479农户因退耕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人均74kg,得到政府补贴人均171元;退耕补贴对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较大,停止退耕补贴后存在反垦可能性。2003年被调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1492元,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卖粮菜、退耕补贴、卖畜禽产品和做小生意等。未来几年,能获得稳定收入且报酬相对较高的行业是农民谋生的首选,有资金积累或一定技能的农户正在将生计转向高附加值农业或第三产业。
    (5)“赈济退耕”、“梯田退耕”与“坝系退耕”三模式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梯田退耕”具有投资适中、效益显著、粮食供给可靠等优点,可作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模式。与“梯田退耕”相比,“赈济退耕”单位面积耗资大,效益不够理想,且粮食供给存在不安全因素,应及早被“梯田退耕”模式取代。“坝系退耕”效益虽较“梯田退耕”理想,但坝系建设投资需求较大,淤地时间长,涉及到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在一些局部区域可作为“梯田退耕”的辅助模式。
 
研究项目名称
1  黄土高原政策驱动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农业响应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徐勇  起止时间:2004.1-2006.12
2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脆弱性分析与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负责人:徐勇  起止时间:2008.1-2010.12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模式与技术.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负责人:徐勇  起止时间:2007.1-2010.12
4  黄土高原主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耦合过程及模型研究. 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专题. 负责人:徐勇  起止时间:2006.1-2009.12
5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决策与管理信息系统研制. 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专题. 负责人:徐勇  起止时间:2002.6-2004.12
 
已发表的代表性文章
1.  Mrd-2009.995(SCI) 
2.  Jgs-2009-07(SCI)
3   Jms-2006
4.  Jgs-2005-05
5.  地理学报-2008.黄土高原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
6.  地理学报-2006.黄土高原安塞县生态退耕情景及农业影响
7.  农业工程学报-2005.基于WIN_YIELD软件的黄土丘陵区作物产量地形分异模拟
8.  地理学报-2004.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
9.  自然资源学报-2004.黄土丘陵区_梯田退耕_生态重建规划方法_以燕沟流域为例
10. 山地学报-2004.基于不同退耕模式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地域分异特征
11. 自然资源学报-2002.黄土丘陵_梯田退耕_生态重建及地域分异特征
12. 地理学报-2001.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