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人民网】中科苏州地理研究院大数据步入全国前列

文章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时间:2018-01-19  |  【打印】 【关闭

  

  “中国发了这么多卫星,每天传回影像与数据不计其数。但你知道吗?这些卫星上发回的东西是不能直接用的。”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苏州高新区的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中科院院士周成虎领衔的“遥感大数据协同计算与产业化应用”课题团队,正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他们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目标自动识别、智能化的信息分析上走在全国前列,“地理信息大数据”已能使人拥有“火眼金睛”。 

  “遥感大数据超算中心”初具规模 

  首次实现全国卫星数据处理的大容量实时推送 

  今年1月8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出消息,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旗下的科研成果转化企业——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联合申报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由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打造的“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基地”,一个4万平方米的办公研发大楼,也于去年拔地而起。 

  “我们这个基地的成功创建,标志着一个以遥感大数据为支撑的地理信息产业、一个以知识地图为核心的互联网教育产业、一个以地图绘本为主体的地理文化产业,基本成形。”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负责人陆洲向记者介绍:“这样的绿色环保产业大楼及国际先进大数据中心的基本建成,也预示着可让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人才落户基地,为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腾飞发展夯实基础。”记者走进这个崭新的办公研发大楼,只见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着卫星发回画面的比对分析,在细微变化中找出各区域的最新变化。“我们的科研工作,就是将每天变化着的这个世界,用‘可用数据’记录下来,为有需要的人服务。我们也是国内唯一进行全部卫星数据提取并进行后期运用的研究院。”团队核心骨干张亚军博士向记者介绍,他们重点在解决着“时空”协同的遥感数据产品自动化处理技术和“人机”协同的遥感增值信息产品智能化生产技术;多粒度时空对象生成、管理、分析、可视化等核心技术;全空间信息系统时空计算与分析等;进一步在突破高分遥感数据应用关键技术和应用软件系统的基础上,实现遥感大数据在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智慧城市等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我国遥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的遥感大数据超算中心已初具规模,在线存储已可达10PB,计算峰值可达10万亿次。而在GB级国产卫星数据推送光纤专线基础上,去年也第一次实现了主要国产卫星数据的实时处理。”陆洲告诉记者,在省科技厅、国土厅等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基地”去年成功获批建设江苏省地理信息苏南产业园;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成功筹建了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与地理所联合,成功建立了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一个月就能将全国地理变化“瞧一遍” 

  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遥感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着我国对地观测高分专项和北斗卫星导航专项的实施,我国遥感大数据得到快速发展,遥感大数据的分析计算和产业化应用成为业界的共识与发展的重点。”周成虎说。 

  记者了解到,所谓“高分”遥感,一般是指可看0.8米至2米范围。事实上,以周成虎院士为核心的团队,对遥感大数据研究已有20年了,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系统。特别是针对国产高分卫星遥感的特点,深入开展了海量遥感数据的自动处理和智能分析等研究,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遥感大数据分析平台——IPM(遥感数据自动化生产系统),展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遥感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优势,初步确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 

  张亚军介绍,“通俗一些来说,如果你要比较精确地勘探一个村,这个村的土地、房屋、水域、种了多少稻、多少蔬菜、多少林业、可享受多少农业补贴……如果用人工勘探,大概所需费用是20万元。如果通过我们的‘遥感大数据’,同样20万元,可勘探几十个村、甚至是一个区。最小可看到0.8米范围的东西。通过后期再加工后,还可知道这块土地是谁家的。‘遥感大数据’可提升无数倍的人工勘探效率。”不仅如此,在当今中国,通过“高分1号”等卫星,最保守的,在一个月内就可将全国遥感影像“16米分辨率”图像更新一遍;在半年内将全国遥感影像“2米分辨率”图像更新一遍。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土地上有什么变化,一个月时间就能看出一个初步的变化;在半年时间,就能看到一个精细的变化。 

  “我们通过前期提取、后期运用,能整合全部卫星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分拆,这就是地理服务的‘产品’。我们的数据,也是与中科院地理所数据平台完全对接的;用好这些数据,就能延伸出许多能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的产品。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影像自动化生产线,满足各行业应用部门对不同遥感数据产品的需求。”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战略规划与对外合作事业部总经理薛永福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基地’,就是力求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知识进行产业创新;有了创新就会吸引到更多的资本;让‘知本’与‘资本’双轮驱动,就能进一步实现地理大数据相关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目前,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创新项目包括:税控稽查——工业用地遥感稽查;精准扶贫——建起扶贫对象的大数据平台等。“更牛的,是可通过我们的开放高分遥感影像地图服务,通过我们的‘精确提取目标物’,进行全球的机场、桥梁、飞机、储油罐等的目标物查询,从而得到某些特定的市场需求。这些若不靠卫星遥感大数据来完成,是不可想象的。”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专员张伟,一边在屏前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 

  “目前,在我们基地已集聚起了一批地理信息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我们要力争用3年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地理信息与文化大数据中心。”周成虎说。 

  合作打造“北斗丝路特色小镇” 

  推动形成一个国际一流卫星导航产业基地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功开展了“百所院校走进苏州高新区,共创地理信息与文化伟业”战略行动;他们还协助苏州高新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共建“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和北斗丝路学院”建设。 

  去年末,苏州高新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签约,启动共建“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和北斗丝路学院”。该项目将瞄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将集聚一批顶尖专家团队,打造国际一流的卫星导航产业基地。作为该项目“娘家人”——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现正为“北航团队”项目落地服务,包括进行办公场所提供及事业单位申请准备等。“北航是搞北斗定位的,中科地理是搞地理信息的;将相关产业在苏州高新区集聚,就能如虎添翼,做大做强相关产业。”苏州高新区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北航与苏州高新区将按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重点建设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北斗丝路学院、北斗丝路特色小镇与北航苏州太湖校区。先期启动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和北斗丝路学院,并计划在3年至5年内基本建成;中、远期规划建设北斗丝路特色小镇、北航苏州太湖校区,并计划在5年至10年内基本建成。 

  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将瞄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先进结构及功能材料、人工智能、惯性定位导航与量子精密测量、医工交叉等5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建设工作,由5位院士分别带领一支北航国家级创新团队,分别建设相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分中心。而作为在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工作的周成虎院士,将与“北航团队”的院士们,共同在高新区打造“北斗丝路特色小镇”、全面引入北斗导航产业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供应商入驻,推动形成一个国际一流卫星导航产业基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基地,已形成近600人的创新创业团队;拥有张祖勋院士和周成虎院士两个院士团队。基地旗下的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推出全国第一套覆盖米级遥感影像;成功与华为公司联合出品科学考察利器“科考宝”这个用于野外的科考利器,通过手机即使离线也能进行地图信息查询,没有信号迷路了也可通过北斗卫星“短报文”,找到最近“走出野外”线路。旗下的苏州中科知图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科知图未来教育”平台,以K12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在线用户达到5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