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首批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实验室由六个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计算机系统管理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等三个管理支撑部门组成。另外,还有一系列国家和中科院的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外学术组织与联合研究机构依托或挂靠在实验室

 

 

科研系统(6个研究室):

1.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主要开展时空数据分析与建模方法、地表过程模式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

2.地图学研究室:以地图认知、传输和表达为核心,发展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资源环境和相关领域提供 可视化的应用服务。

3.生态环境信息学研究室:主要开展星地一体化高精度地表建模方法研究,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学理论体系。

4.海岸带海洋信息系统研究室:主要开展海洋时空多维模型、综合分析、表达与集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服务于国家 海洋开发战略。

5.地球数据科学与共享研究室:主要开展地球数据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体系、地学数据共享与信息化科研环境研究,建设运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6.资源环境数据与分析研究室:主要开展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生成、处理及应用分析方面的研究,构建区域、国家层面、周边国家及全球长时间序列资源环境空间数据集。

 

合作机构:
依托实验室的国家和中科院机构
   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部、科技部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挂靠实验室的国内外学术机构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RS/DIS工作组、世界数据系统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国际地理空间开源基金会中国中心,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国际学术组织成员单位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系统建模专业委员会、国际开放地理信息委员会。
联合研究机构

    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等联合成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机器地图联合研究中心(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合作)、中德环境信息学研究中心(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合作)、中国南海 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主持,实验室、中国南海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成立)、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主持,实验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等单位共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