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林院士

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谈地球信息科学(实录)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1  |  【打印】 【关闭

  

2007052114:23   腾讯科技 

中国院士,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一份如履薄冰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辛勤的耕耘,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欢迎大家每周二上午10点锁定腾讯科技院士访谈栏目,和我们一起聆听院士们的心路历程。 

  

腾讯科技讯 3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作客腾讯,漫谈地球信息科学,与网友互动。 

【郭桐兴】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院士访谈栏目,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科学技术联合会世界数据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专家委员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学院院长,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著名的资源学家,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科带头之一,孙九林先生。孙老师您好,欢迎您! 

 

 

【孙九林】 谢谢。 

【郭桐兴】 今天我们主要是想请孙老师谈一谈地球信息科学方面的问题,首先请孙老师介绍一下什么是地球信息科学? 

【孙九林】 各位好,我介绍一下“地球信息科学”,这个学科是地球科学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综合集成在一起的新兴学科,人们也叫它为“横断学科”,说明它涵盖了多种学科领域和内容十分丰富,应用极其广泛。可以这么说,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会碰到,或者说都会遇到过,我们很多同志可能在工作当中所做的事情可能是这个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事情,也有可能跟这个学科有关系。 

【郭桐兴】 孙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地球信息吗? 

【孙九林】 好。关于地球信息,可以这样来理解:地球信息是地球内部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一种运动状态和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有关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即对于它们在地球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区位特征,如位置、形状和属牲特征的描述;第二是有关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方式,如对于它们的区位特征在时间上所呈显的运动过程和变化规律的解释。其中在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信息是地球信息的基础信息,正是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和空间关联性起到了连接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的作用,使得地质信息、海洋信息和大气信息得以通过地理信息组合成为地球信息。 

【郭桐兴】什么是地球信息技术? 

【孙九林】 大家知道现在有信息学还有信息技术,是专门有一个信息学科领域。地球信息科学是两个重大学科的综合集成,因此地球信息技术是把信息技术里面的很多分支学科和技术都集成在地球信息科学中来了,都汇总到这个里面来。地球信息技是地球信息科学最早形成的研究领域,目前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第一要有获取地球信息的技术,前面提到用数据或信息来表征地球上的物质、能量或者是人的各种属性,我们需要一种技术来获取这些数据或者信息,即地球信息的获取技术;第二,需要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保存,这把这个信息存储起来,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第三,数据或信息需要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因此信息传播技术也是地球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现在很多观众在听我们的讨论,我是在这里说的,这就需要传播出去,这就是传播技术。第四,但光有传播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一步分析,能够上升到信息,而之后所还要变成知识,变成知识以后人就可以根据这个进行决策,包括决策地球的能量或者是人类怎么发展。具体来说,地球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计算和模拟,还有现在的虚拟技术,都是地球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 

【郭桐兴】 涵盖的面是非常宽泛的。 

【孙九林】 非常宽泛,是把很多技术应用到地球信息系统来了,所以地球信息科学有了发展。总的来说,现在的地球信息技术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以数字集成〔整合〕为核心技术,涉及卫星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电脑制图,互联网络,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系统工程。科学实践表明,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为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郭桐兴】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提法,“数据是科研的生命”,比如你刚才说的,通过地球信息技术,可以给我们人类或者是科研工作者提供相关数据,为人类和社会服务。 

【孙九林】 对,这是很重要的认识。进入21世纪以后有三大资源,一个是物质资源,还有能量资源,第三大资源就是信息资源。现在表示一个国家能力强大的很关键的就是信息资源,掌握了信息就是资本。包括现在战争都是信息技术的战争,比的是整个国家信息技术的水平。现在跟国外竞争的能力,不一定是物质,也不一定是能量,重要的是信息,如果我们掌握了关键的信息,比如说他们是怎么行动的,我们都可以跟踪和超越。 

【郭桐兴】 这里面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地球信息科学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孙九林】 地球信息科学,比如说地理学或者地球科学早就有了,这是古老的学科,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大气、气象、海洋、等等,都是属于地球科学的领域。某一个信息技术,很早就发展了,比如说遥感技术,60年代国际上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卫星在上面转,或者飞机在天上飞,咱们把地面的东西都可以找到。到了80年代后期,全球定位系统出来了,而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快。从技术角度来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通信网络,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并日益成熟,迫切需要形成一门新的学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概括,这就是地球信息科学;就社会-经济-科研综合而言,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己经使得现代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既需要“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攻关协作”,又需要“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设有GISRSGPS的支持,就难以解决具有区域性、时空多维性、复杂多变性特征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人口-经济问题。因此建设“信息社会”,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力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事实上,以GISGPS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己经形成,它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推动着地球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 

【郭桐兴】 地球信息科学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孙九林】 就是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地球信息技术交叉的融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是横断学科,是以信息流为手段,来研究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运动状态、方式。地球信息机理就是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一个主导。比如说用信息来表征地球的很多事情,这是一个研究的主体。那么地球信息是一个研究手段,它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全球变化跟区域发展,这两大领域就很大了。所以地球系统科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可以说是地球科学系统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而且地球的每一个信息对大家都有用。 

【郭桐兴】 我们是地球当中的一员。 

【孙九林】 对,密不可分,可能有的人感觉深刻一点,有些人可能感觉不是很深刻,有些人的工作可能都跟这个有关系。 

【郭桐兴】 那么地球信息科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起到什么作用? 

【孙九林】 地球信息科学,在我们人口、环境、资源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比如说现在研究了我们怎么能够向前发展,从大的领域来说主要是两大领域,即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但具体领域就非常多了。比如说现在有遥感技术,用它都可以看出地面上你是张三李四,并把你的信息获取到,然后再进行处理。利用它可以获取你的汽车信息,包括车牌、行驶的是否犯规,获取以后马上就可以记录下来。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这些都是每时每刻可以观察到的。比如说我带了一个手机,你就可以马上跟踪找到我,找到我在什么地方,通过一个电话,发到总台,我告诉他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进行定位,所以一般的人到重要的地方去,都要把手机给关了。这就是获取信息和传输信息,也是信息技术、获取技术、传输技术、定位技术等的综合应用。 

【郭桐兴】 前一段时间,有人告诉我,搜索GG地球,都可以看到你在什么地方,包括你的楼房前面的阳台,都看的清清楚楚的。 

【孙九林】 这是地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郭桐兴】 比如说你阳台上放了什么衣服,放几盆花都可以看到。 

【孙九林】 这些技术融合在了每个人的生活里面,现在单一科学发展速度很快,精确度也非常高。比如说伊拉克等战争,里面都有信息技术,所以打得都比较准。 

【郭桐兴】 这些也需要靠卫星定位系统? 

【孙九林】 当然要用到这项技术! 

【郭桐兴】 通过这个技术,就可以监测到耕地变化情况? 

【孙九林】 对,当然可以!以前我们国家搞退耕还林,该种树的地方到底种没有要种树?人不可能到每个地方去看,你根本就不知道,就是要用卫星遥感技术,它是几个方面的应用,一个是宏观的,可以看看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微观来看,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但是这个技术比较高级,或者用起来需要投入很多钱。用遥感技术监测耕地的变化是最好的办法! 

【郭桐兴】 还有气候变化的应用。 

【孙九林】 比如说沙尘暴起来了怎么办,我们就用这个技术来跟踪它,一监测到,卫星图象就传过来了,就可以看到了整个过程。比如说,现在环境里面有很多气体,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大气污染,都可以进行监测。 

【郭桐兴】 这样就给天气预报的科技人员提供了非常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报天气形势、情况。 

【孙九林】 对。遥感技术也好,定位技术也好,或者是信息技术,也不完全都是万能的,或者说非常的准确,而像天气预报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员经验和知识,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模型和模拟技术也非常重要,需要跟长期积累的知识综合起来。这个技术是一个手段,提供的是一个信息,具体结论要科学工作人员下达。我们很多老的科学家,都有长期多年的经验积累,他们根据遥感信息,就可以判断出来,到底是林还是地,或者是水稻,他们都有一定的经验。有时候天空用云一挡,人眼就看不清楚了。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块,基础数据资料都会输入计算机里面,可以给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参考,同时再加上这个科学家本身知识的判断,这样就会比较准确地判断出来了,包括到底是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变化的程度怎么样,将来的趋势怎么样等等。当时利用这个技术,是希望进一步预测,包括将来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们的预测、规划、预防非常重要的。 

【郭桐兴】 这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难题。 

【孙九林】 对。现在有些天气预报不一定完全准确,并不是说科学家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毕竟大自然变化无常。 

【郭桐兴】 所以这个比较复杂,是可以理解的。有了您说的这个地球信息技术以后,肯定给我们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孙九林】 肯定是这样的,我们还要研究信息的机理以及单项技术,然后还要综合集成起来,进一步地提高它的作用。 

【郭桐兴】 包括海水变化情况,像南极、北极、冰山的消融状况,都可以监测? 

【孙九林】 对。比如说我们监测这个冰川,一种是我们可以建站进行监测,还有一种就是遥感监测。而信息系统在无人的地方还需要传输,给传回来,然后还要跟其他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比如说冰川的后退,这可能就跟气候变化有关系了,而且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就需要加上遥感信息,,还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等。然后回来再进行分析。现在在应用基本上就是这三块,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所以人们叫做“3S”系统。当然现在不仅仅是3S了,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虚拟技术等。 

【郭桐兴】 您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虚拟技术吗? 

【孙九林】可以,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与信息之间接口的能力,及人对信息处理能力,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它是建立在一个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环境中,虚拟技术将是支撑这个多维信息空间的关键技术。虚拟技术的具体含义为: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多视点、实时动态的三维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超越现实的虚构世界;操作者可以通过人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直接以人的自然技能和思维方式与所投入的环境交互;在操作过程中,人是以一种实时数据源的形式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行为主体。虚拟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说我们经常需要到野外进行资源环境考察,但有些地方人是无法到的或者说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这就可以采用虚拟技术,将要去的地方全部虚拟到计算机中去,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环境获取信息开展研究。 

【郭桐兴】 我听说前两年你还到俄罗斯那边去考察了。 

【孙九林】 对。作为地学工作者,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这是非常必要的。包括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学地学的,是需要到各地去考察。但是要跟一些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过去我们6070年代,是用大卡车拉到现场去考察,而现在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因为有很多地方去不了,可以利用一些地理资料,加上图形和遥感技术,把这个地区模拟到计算机里面来。可以用地球信息技术,把整个环境都放到计算机里面来,在我去之前就可以从计算机当中看到到底是什么情况,基本信息都可以了解到。比如说我们看一张地图,可能是平面的,不是很直观,而利用信息系统就可以比较直观一些。现在有了地球虚拟技术。我们到国外看到的,基本上人就是在这个虚拟空间里面,你可以获取知识,因为人的感知,除了眼睛、鼻子以外,手、身体都可以感知到,人可以有多方面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郭桐兴】 检查人体内的一些脏器、病变情况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个技术? 

【孙九林】 也是一种信息技术。 

【郭桐兴】 是用于人体本身的健康医疗方面。 

【孙九林】 没错。现在有一个数字人体,把人切成非常细的切片,然后把信息取出来,在计算机里面勾画出来。比如说模拟一个死人冷冻以后进行切片,把每一个部位都取出来,把这个获取的信息组装起来,这对人体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说这个人有什么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内部的构造,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在已经有了这种技术,我也看过一些。这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应用到了医学里面。 

【郭桐兴】 是在一个大的系统当中的分支。 

【孙九林】 对,所以信息系统发展起来是了不得。 

【郭桐兴】 通过您的介绍,让我们对地球信息系统有了崭新的了解,使我们大开眼界。 

【郭桐兴】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和现状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孙九林】 从60年代开始,是技术驱动的,主要是从技术上发展,比如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比较早一些,当然主要还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在做这件事情。它的发展情况可以这样来看,现在这个单项技术,在国外来说比我们要先进,他们的技术手段比较先进,因为这是很多学科综合集成的,不是某一个方面可以做到的。当然我国的科学家也比较敏感,我们国家有一位陈述彭院士,现在是88岁高龄了,是我们国家遥感、地理系统的奠基人,老人家现在也是特别活跃,我们都是他的学生。这两样技术,我们国家从60年代开始注意,并且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技术,逐步地发展这个技术。我们国家也一直致力于发展,但也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是有关系的,80年代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专门对信息系统科学成立了很多研究机构。 

【郭桐兴】 什么时候提出的地球信息科学呢? 

【孙九林】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以 92 GOOdChild提出地理信息科学为标志,此后由於地球科学的融合和交叉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迅速发展,地球信息科学应运而生,它在形成阶段的集成化、理论化、工程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也出现了新的飞跃。

我们国家的陈述彭教授专门研究这个,他教,我们学,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有很多专家。后来国家测绘局成立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科学院成立了国家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这是80年代开始成立的,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样来研究地球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包括如何跟地理学结合,也是培养了一大批人。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学、环境有关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有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学科。现在遥感已经很普遍了,而地理信息系统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地理或者是地球层面了,很多商业上也有应用了,甚至在地球科学以外的领域应用的更多。可以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城市环境治理等等。比如说长江三峡工程,就需要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遥感信息、定位,虚拟、模拟、分析也必须要有,这些都是需要集成起来的。从发展情况来看,是渗透到了方方面面。而现在对我们地球信息的研究工作来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本身这个信息的产生,是地理学或者是地球科学的研究,需要把这个引进来,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改变我们地理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用它来推动我们地学的发展。这么多年来,确实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跟其他方面相比,墙内开花相外香,外面已经用的很多了,非常普遍了,地球科学本身很复杂,要素特别多,如果把地理信息这样一个技术放在城市规划或者是交通管理里面,那就很方便的,可以对它的规划、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说把这个信息集成在一起,对地理学这样传统学科结合起来的话,还需要进行研究。只有这样,除了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地理学自身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郭桐兴】 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无所不包的,我们有时候用的微波炉、音响,都是可以遥控的。但这里面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我们已经这么发达了,所以有些人就担心了,自己的一些隐私是不是就没有保障了呢? 

【孙九林】 信息安全方面国家有一定规定和政策。这是信息学科专家的功劳,我们仅仅是来应用,应用到我们地球研究、地理研究里。如果其它方面应用的话,那肯定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郭桐兴】 但肯定也有联系。 

【孙九林】 信息科学方面,是信息专家或者是信息系统专家来研究这个。刚才说到信息系统,我们地球信息科学也需要,比如说要空间定位,这个跟地球信息科学就有关系。但是这个技术本身,肯定是搞信息技术的人研究出来的,他们做出来的。 

【郭桐兴】 您这个说法是很科学的 

【孙九林】 因为学科有分工,我们还是非常感谢搞信息技术的人,遥感开始的时候,就是想看看地球是怎么回事。当然不仅仅是遥感方面,还有其他方面都引进到了这个学科里面。但很多传统学科都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来。 

【郭桐兴】 在现在的发展当中,也受到了一些冲击。 

【孙九林】 对,能不能把新的学科、技术应用到传统学科里面来,这对科学家是很好的考量。 

【郭桐兴】 就是说研究人员,是否有这个前瞻性,是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算是一个标准。 

【孙九林】 就是说传统的方法论需要改变它,好的要保留下来。比如说搞地学的、生态环境的科学家或者是在校的学生,都不能说有了这个东西,有了这个技术就不去现场考察了,这个不行。 

【郭桐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孙九林】 对,你可以拿着遥感资料到现场校对一下,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能遥感信息监测下来这块是林地或者是草地,你可以实地看一下,到底实际是不是这个情况。我们说百闻不如一见,实事求是非常重要。 

【郭桐兴】 包括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的方法,也应该随着信息学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观念。 

【孙九林】 对。我也是后来才学的地学,但有几本书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我们说的三论,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这三个东西,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郭桐兴】 就好象一个毛皮一样,没有皮了,毛也就没地方放了。 

【孙九林】 对,这是基础。如果不用系统论解释的话,是解释不通的。比如说把一个地球放在计算机里面来,如果没有信息系统或者是信息论的思路,把表征它的信息、特征取出来,那我们就可以进行模拟、分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感觉到这些,比如说这个人多过,多重,腰围有多大,都需要这个。所以说数字、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源,过去获取的手段比较差,包括大家认识也不是很够。同时我们的科学家要搜集很多资料,才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过去就是看文献,或者有地图的就看地图,现在可以上网查一查。 

【郭桐兴】 先了解基本情况。 

【孙九林】 对,对它进行研究。所以现在的信息变成了一个财富,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一直到最后能够进行决策,我们每个人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碰到这些问题。研究地球信息科学这门学科的人,我们必须要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因为过去一些专家对这方面都非常重视,当然我们学习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郭桐兴】 最后请孙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对地球信息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呢? 

【孙九林】 大概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把地球信息科学理论化,各个领域都有本身的传统学科,把信息技术引进来,还有单纯的信息技术,而这个技术需要理论化。 

【孙九林】 对,需要有一个基础理论的支撑,所以这个需要进行研究。同时这个研究还需要工程化,就是实际应用。 

【郭桐兴】 具有可操作性。 

【孙九林】 对,就是能不能进行市场化,因为这是交叉学科,虽然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应用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发展规律。 

【郭桐兴】 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员也应该是复合性人才。 

【孙九林】 对。当然要求每个人都这样做,也很困难,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学科里面搞得比较深,然后再横向地研究。 

【郭桐兴】 在我们学习当中,知识面应该更广博一些。 

【孙九林】 是,我们说一专多能。第二个方面,地球信息需要标准化,跟国际接轨。比如说耕地这件事情,什么样的才是耕地,什么是林地,什么是草地,就是说我们自己需要有一个统一标准,当然还需要跟国际接轨。因为各国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大家理解程度也不一样,而我们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所以需要进行国际化。从技术上一定要标准化。还有一个是关于信息表达的多维化,过去我们看到地图,就是一个位置,可能是两维空间,上下左右。 

【郭桐兴】 加上一个高,就变成了三维。 

【孙九林】 地球信息的表达方式是多维的系统,不光是两维的或者是三维的,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郭桐兴】 提供的信息、资料更形像,更具体? 

【孙九林】 对。我们现在研究这个环境变化,实践也很重要,包括多少万年以前是什么样的,需要一个多维系统。第四个就是地球信息集成化,我们这是一个综合集成,不是单项技术。可以这样说,很多某一项技术搞得很高档,很先进的东西,可能不一定是信息技术研究出来的,也可能是专门研究这项技术的人员研究出来的。但是地理信息技术的科学家,需要把这些技术应用起来,然后集成起来。包括信息本身的集成和技术的集成,不一定某项技术都非常先进,但是我们能把一些成功的技术集成起来,变成一个非常有用的,或是非常先进的东西。往往集成出来的技术体系和东西,是不能出错的,如果一个小零件错了,这个都搞不成了。 

【郭桐兴】 牵一发而动全身。 

【孙九林】 对,要搞集成化。第五项是关于信息平台,就是说进入了地球信息这样一个平台,大家都可以使用,比如说大家都可以上互联网。可能我这里有一个信息平台,你那里有一个信息平台,大家都可以互联互通。在地球信息科学里面,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新名词,叫做信息化科学研究环境。什么意思?将来我们的工作,没有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说你在美国纽约,我在中国北京,我们都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面进行交流、协同工作,地球信息应用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所有的计算机资源集中起来,我可以用你的,你也可以用我的,互相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信息资源智能化虚拟计算。还有一点,要把地球信息技术应用社会化,就是大家都能够使用。比如说我们现在搞科普,可以把虚拟技术应用在网上,中国科学院有一个科普网站,在上面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包括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普及。就是说,地球信息技术可以给大众进行共享,这样对社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对将来的发展来说,从这方面来做,可能更有利。 

【郭桐兴】 各位观众,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孙老师,就地球信息科学方面的问题,给我们做了非常精彩的讲话。我们对孙老师的到来,再一次表示感谢。谢谢您。同时,也感谢大家收看我们院士访谈栏目,我们在下一期院士访谈里再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