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石坚论坛第76讲顺利举行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1-04  |  【打印】 【关闭

  

2025年11月3日上午,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石坚论坛”第76讲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A1101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院的阚林戈教授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AI与3D技术助力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干预”的学术报告。王劲峰研究员主持了该论坛。


阚林戈教授曾任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公共卫生教授。研究横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公共卫生、法医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过100多篇同行评审论文,多数工作以老年人群为核心研究对象。他曾获美国国家统计局杰出贡献奖、司法部犯罪地图绘制一等奖、内布拉斯加州最佳州民奖及内华达大学最英勇职员奖。目前,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研究致力于融合虚拟现实与严肃游戏技术,集成城市数字李生模型及自然运动模拟器(如自行车、龙舟和平衡车),通过阻力训练、视觉反馈与沉浸式体验,探索用户在虚拟城市环境中的自然交互与体验提升。其团队已成功开发了自然运动模拟器原型和交互系统,并将其集成至统一的云平台。进而,针对老年群体(包括失智症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开展了系列临床干预研究。


本次论坛中,林戈教授详细介绍了该研究的起源和具体实现方法。研究始于一个关键的科学现象: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即便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标记,却并未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这提示,大脑自身的可塑性与代偿能力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了解析这种韧性背后的机制,团队引入了城市学家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理论,将其作为理解大脑空间记忆编码的隐喻框架。正如人们通过“路径、边界、节点、区域和地标”来认知和记忆城市,大脑也依赖“地点细胞”和“网格细胞”构建内在的“认知地图”。基于这一理论,研究团队利用城市数字孪生技术,对实体街景进行大规模数字化采集与三维建模,将物质城市转化为一个可计算、可交互的虚拟空间。通过将数字孪生城市模型与虚拟现实技术及自然运动模拟器(如自行车)进行集成。让患者在高度沉浸的体验中,进行定向导航能力的康复训练。面对大规模城市三维建模以及需要在场景中嵌入虚拟人物(用于模拟社交情境或指导训练)的需求,团队积极探索并应用了AI生成式3D技术与自动化建模流程,极大地提升了模型构建的效率和场景的丰富度。


此次论坛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参会的科研人员围绕自然运动模拟器和孪生城市的实施细节、结果验证方法和应用前景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和高校的师生专参与了此次讲座。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会议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