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石坚青年论坛第17讲顺利举行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1-06  |  【打印】 【关闭

  


2025年11月5下午,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石坚青年论坛”第17讲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A430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信息地理系的汪哲成研究员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地理空间智能驱动的能源地理知识发现”的学术报告。王江浩研究员主持了该论坛。


汪哲成研究员就职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信息地理系,是博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地理空间智能与能源地理。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Human-Centered AI Postdoctoral Fellow)。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Joule 、Nature Communications与AAAI等国际知名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被选为封面文章。研究成果被MIT Technology Review、The Hill等媒体广泛报道,并被Google、PG&E等多家公司使用。现担任 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ities等期刊审稿人与 Climate Change AI Workshop 委员会成员。


在本次论坛中,汪哲成研究员围绕“地理空间智能模型研发-地理大数据构建-能源地理知识发现与政策启示”这一研究体系,详细介绍了多模态地理空间智能的新进展及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应用。光伏、风力等可再生新能源系统可以有效减缓碳排放,然而,受限于其分布广泛,去中心化的特征,难以获取高精度电力系统数据。传统方法依赖电力公司自主上报或众包数据,存在数据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汪哲成研究员以AI驱动为基础进行能源地理知识发现,基于贪婪逐层学习的神经网络提取全美光伏位置,构建了一套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基础设施的高精度时空数据库,并探究分布式光伏时空变化规律与驱动因素。针对野火这一自然灾害对电网设施的威胁,首先基于深度学习提取街景影像中的电网设施信息,并提出一套保障公平性的电费分配方案。最后,汪哲成研究员介绍了基于大规模遥感图像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展望了以该模型为桥梁,迈向更通用、高效的地理知识发现这一美好前景。


此次论坛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研究所师生围绕光伏、配电网提取的技术细节、多模态基础模型的应用前景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会议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