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多家媒体报道: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8-26  |  【打印】 【关闭

  
 【新闻直播间】北京: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视频链接:

http://tv.cctv.com/2016/08/23/VIDEIVH3UPgd0QRJOVCanKb5160823.shtml


【光明日报】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詹媛  丁佳    发布时间:2016-8-23

        本报北京8月22日电(记者詹媛 通讯员丁佳)22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京开幕,这一会议为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地理盛会,此次是该会议自1871年创办以来,历经145年历史后,首次在中国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


        在开幕式上,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评价中国的地理学研究说:“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实际问题作出的贡献之巨等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学所无法比拟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的理论进展在总体上也位于国际前列。”


        据了解,在为期5天的会议上,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专家学者将围绕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围绕“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理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主要议题还将举行百余场报告、论坛、研讨会及沙龙活动。


        国际地理大会由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每四年举办一次。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地理学会于2008年在突尼斯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成功地申办了2016年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本届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全国20余家地理学术机构协办。



【中国科学报】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丁佳    发布时间:2016-8-23

        本报北京8月22日讯(记者丁佳)今天上午,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京开幕。这也是该盛会历经145年首次在中国举办。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李静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束为,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等出席大会开幕式。


        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实现了我国几代地理学家的百年梦想,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实际问题作出的贡献之巨等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学所无法比拟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的理论进展在总体上也位于国际前列。”


        本届大会为期5天,以“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为主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大会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地理学的创造力、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技术,成为开启中国地理学全面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地理学新发展的契机。


        针对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和任务,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的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中国科学家对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引领和参与,推动地理科学发展;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需要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服务价值。”


        与此同时,8月16日,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74名参赛学生和88名带队老师参加了为期1周的第13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此次竞赛包括笔试、多媒体测验和野外实地考察三部分。开幕式上,大会领导嘉宾为获得国际地理奥赛金牌奖的优秀个人颁奖。


        据了解,本届大会由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全国20余家地理学术机构协办。国际地理大会创办于1871年,是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的四年一次的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地理盛会。

《中国科学报》 (2016-08-23 第1版 要闻)


  

【新华网】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京召开 自1871年创办以来首来中国 

来源:新华网    作者:阎冬    发布时间:2016-8-22


        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阎冬)8月22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也是大会自1871年创办以来首次来到中国。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与会专家与学者将围绕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大会组委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Vladimir Kolosov,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束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周成虎主持。会后,相关专家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刘燕华在专访中表示,大会成功召开彰显了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可度在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届大会以‘和’为主题,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包容、平衡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他表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地理学需要立足世界、放眼未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将地理学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全球共识。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多元化的综合研究模式应用于城市生态建设中,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合作推进学科发展。


        本次大会除将围绕“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气候变化与全球理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主要议题举行百余场报告、论坛、研讨会及沙龙活动外,还将针对我国国家战略需求开设“中亚论坛”、“山地论坛”等特色议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友对此表示,特色论坛和热点议题的设立有助于我国地理学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将地理学研讨成果第一时间应用于我国的学科建设中。如今,中国地理学会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多国地理学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紧密的学术交流力求为中国地理学发展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


        据了解,国际地理大会是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主办的全球性国际地理盛会,创办于1871年,每四年举办一次。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地理学会于2008年在突尼斯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成功地申办了2016年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本届国际地理大会由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全国20余家地理学术机构协办。


 

【光明网】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京召开 145年来首次到中国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6-8-22


        光明网讯 8月22日上午,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组织,这是具有145年历史的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目的是促进人类和国际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差异,尊重不同地域的科学与文化的理解,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对全球变化、未来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主席、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Vladimir Kolosov,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束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等发表了致辞,今天同时还举行国际地理奥赛金奖颁发仪式。


        开幕式后,举行了多场重量级学术报告会。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委员会主席Mark Stafford Smith (澳大利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韩国前驻华大使、首尔大学柳佑益教授将就“地理科学和未来的地球: 研究解决方案,从地方到全球尺度”、“理解中国地理学:从科学到社会”和“回到未来:推理田园生活”问题做学术报告。


        另外还有三场大会特邀报告:包括Denise Pumain(法国)(城市动力学和地理多样性:从理论建模)、Mark W. Rosenberg (加拿大) (21世纪议程通过区域卫生和护理研究塑造“和谐世界”)、秦大河(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Michael Meadows (South Africa) (地理和未来地球:非洲视角)、Benno Werlen (德国)(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和VirginieMamadouh (荷兰)、Takashi Yamazaki (日本) (从州际尺度多梯度政治地理学)。


        据介绍,围绕大会主题,本届大会设有200多个专题分会场,除IGU所属专门委员会组织的面向国际前沿的分会场外,大会组织委员会设立了“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共识;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健康与社会福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学”5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引导与会者展开交流和讨论。另外,大会组织委员会还专门组织了“一带一路”、“中亚论坛”、“山地论坛”等面向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以及“非洲对话”、“拉美对话”、“青年沙龙”和“专题讲座”等特殊板块。届时,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人专家学者参会,提交大会论文(摘要)3800多篇。


        大会之前,有6个IGU所属专门委员会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召开专业学术年会,以及在北京举办“第十三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大会之后,还将安排5条路线的野外考察。


        第一次国际地理大会于1871年8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到了1922年,为了规范国际地理大会的组织领导,各国代表又发起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目前,国际地理学大会已经成为全球地理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盛会。本次大会是第4次在亚洲国家举行,第1次在中国召开。


        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派吕炯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这是我国学者最早参加国际地理大会;1949年,中国地理学会派林超先生参加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第16届国际地理大会,并代表中国申请加入了国际地理联合会。


        1988年以来,我国地理学家在IGU执行委员会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席位。先后当选IGU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的有吴传钧院士(1988—1996)、刘昌明院士(2000—2008)、秦大河院士(2008—2014)和周成虎院士(2014—);近30年来,有数十位中国地理学者在IGU各委员会中担任主席或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中国学者参加了1980年以来的历届国际地理大会以及期间的IGU区域会议,并且于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IGU亚太区域会议。


延伸阅读


        国际地理联合会、国际地理联合会(IGU)虽是国际地理大会(IGC)的主办方,但IGU的历史却晚于IGC。国际地理大会制度已经建立140多年,早期的大会机制是组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基础。国际地理联合会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地理学术组织。


        1913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10届国际地理大会期间,确立了代表大会是唯一能以大会名义通过决议的权利机构。成立“世界地理组织”就是这次大会形成的决议。但由于后来的世界性战争,导致了这一计划的破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于1922年才正式成立“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该组织有着严格的代表大会制度,有明确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十分规范。


        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是俄罗斯地理学家Vladimir Kolosov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她的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1934年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1953年在北京召开了合并后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竺可桢为理事长。现为第十一届理事会,傅伯杰院士任理事长。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目前,学会下设20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7个工作委员会和5个工作组,联系地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学会(未含台、港、澳),拥有个人会员近2万人,,主办和联合主办学术及科普刊物17种。


        中国地理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中国地理学会加入的国际组织有: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国际冻土协会(IPA)、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多年来,学会与日本、韩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地理学会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合作;近年来,学会又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俄罗斯地理学会(RGS)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百年来,学会大力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科普、培训、咨询和科技评价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理学者的主要贡献


        1930年代,发现“胡焕庸线”,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1940年代,划定中国南海11段线,为解放后南海9段线的确定提供了基础。


        1950年代,开展中国地理国情综合考察,完成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科学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960年代,研制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一张图”。


        1980年代,创建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发现地方病分布规律,完成我国首部1:100万土地利用图,提出沿海-长江构成的T字形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迎来地理科学春天。


        1990年代,开展青藏高原、蒙宁地区、黄土高原、卡斯特地区等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区域系统研究,组织黄淮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大会战,助推区域可持续发展。


        2000年代,完成主体功能区划草案,上升为国家规划、战略和制度。协助中央政府编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总体规划。完成国务院部署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综合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重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代, 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等的重大需求,开展遥感监测、方案研制、第三方评估等科技支撑工作。完成南海资源环境国情地图,为中央有关南海问题的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共有5位地理学者参加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解,讲解主题包括资源环境、土地管理、城镇化、区域发展和国际贸易。还多次参加国务院总理召集的科技讲座和专家座谈会,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学习会上做报告。提交的科学咨询报告得到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的多次批示。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国家地理》是我国影响最大的科普类读物。


        举办国际地理大会是中国几代地理学家的百年梦想,期望通过举办国际地理大会,实现中国地理学界贡献IGU大家庭、促进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愿望;同时推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附件下载: